婚介服务的“真香”陷阱,别再踩了!

2025-03-21

转载自: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

近年来

婚介服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

婚介机构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

成就美好婚姻

本是好事

但部分婚介机构存在

虚假宣传合同违约

诱导消费等问题

导致服务纠纷频发

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

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

结合典型案例

梳理了婚介服务过程中的

风险提示与维权指南

助力消费者理性选择婚介服务

现象一

夸大宣传与信息误导

消费者王某反映,婚介机构宣称“成功率超80%”“不限次数推荐优质对象”,并承诺“推荐对象均为高净值人群”。但在实际服务中,机构仅提供6次低质量匹配,且对象信息与宣传严重不符(如虚构职业、收入等)。当消费者要求退款时,机构以“已履行合同义务”为由拒绝。

警惕虚假宣传与诱导消费:

识别营销话术陷阱

问:作为消费者,如何识别婚介机构营销话术陷阱?

答:

1.核实资质与口碑:选择婚介服务前,应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查询机构资质,参考第三方评价及司法案例。  

2.细化合同条款:明确服务内容(如匹配次数、对象标准)、退款条件及违约责任,避免笼统表述。

3.留存证据:口头承诺、宣传资料、聊天记录等均需保存,可作为维权依据。

现象二

模糊标准导致服务争议


消费者李某在合同中仅要求“本地户籍、经济条件良好”,但机构推荐的“本地对象”实际为无稳定工作者。李某认为服务不达标,但因合同未明确“经济条件”具体标准(如收入、资产证明),维权困难。

明确择偶标准:

细化需求提升匹配效率

问:消费者在签订婚介合同时有哪些注意要点?

答:

1.量化择偶要求:在合同中详细列明年龄、学历、职业、收入、家庭背景等核心条件,避免使用“优质”“高净值”等模糊表述。  

2.拒绝格式条款:若合同模板限制权利,可要求补充条款,确保双方权利义务对等。

现象三

低质匹配与诱导升级套餐


消费者赵某购买“VIP一对一服务”(费用1.5万元),机构承诺2个月内推荐6名对象。实际服务中,机构两天内密集安排3次会面,每次不足30分钟,且匹配对象信息虚假。机构后续以“资源不足”为由,诱导赵某加价2万元升级套餐,但仍未兑现承诺。  

防范“凑数服务”与二次消费陷阱

问:面对“凑数服务”和二次消费陷阱,消费者应该怎么做?

答:1.监督履约过程:要求机构提供匹配对象的真实性证明(如身份、职业材料),并记录每次服务详情。

2.拒绝不合理收费:若机构以“资源不足”“服务超限”“形象提升”为由要求额外付费,可依据合同拒绝并向有关部门投诉。

现象四

拖延退款与消极履约


消费者张某因服务不达标申请退款,机构以“服务期未结束”“已安排见面”等理由拖延,并声称“需总部审批”。经半年协商无果后,张某诉至法院,法院判决机构退还70%费用。

依法维权:突破“退款难”困境

问:婚介机构服务不达标却不肯退款,消费者如何合法维权?

答:

1.固定证据链:收集合同、付款凭证、沟通记录、匹配对象虚假证明等材料。  

2.多渠道维权

行政投诉: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机构虚假宣传、欺诈行为。

司法途径:若协商无果,可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提起诉讼,主张退还费用及赔偿损失。

婚介服务

涉及个人隐私与情感需求

消费者需保持理性

审慎签约

婚介机构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机构

应秉持诚实信用的服务理念提供服务

严格遵守行业规范

妥善履行合同义务

不断提升服务质量

供稿:福田区法院

作者:谢婷 李罡 杨芯硕 申露

图片:AI生成

编辑:黄晨程

会对优秀的文章进行转发。

已知转发文章来源和作者的,我们将注明转发来源和作者。

对于未知来源和作者的,如您是作品原作者请联系我们予以注明。

文章作者如需要删除文章的,也请联系我们删除。谢谢!


阅读0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